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不同角色的語言 (汪佩妮)

  這次上課談到了Actor-Network這個概念,我想這已經不是一個新的想法了,其實一直以來大家在做各種專案活動時,都或多或少在應用這個想法。在創新過程中有許多的Actor,讓事情變得有意義,每一個角色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有個政治社會的關係,而一個一個去突破網路,便不會變成劣勢。我學到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傳達某個意念時,要設法讓他們為你講話,而不是拼命說服他,這樣會容易成功很多。其實我覺得這也有點牽涉到自尊心或是面子,也許有的創新者不懂得循循善誘,對自己太有自信不願意用些小撇步,反而阻礙了創新的擴散。

  小人做的活動是瑣碎且需要埋頭苦幹的,而大人則常常都不在實驗室,以前就對於這種生態感到很納悶,總覺得教授好像都在外面做些光鮮亮麗的事!但其實大人們以前也都是小人吧,而不論是誰,其實都在用不同方式做研究。有些活動不全然是科學領域,也包括了許多社科研就,現在開始可以理解這些是必要的,因為科學之所在就是為了造福人民,如果光是研究而缺少了人的部分,就沒辦法被利用而展現價值了。

  科學能夠在行動、實驗過程中同時做創新的擴散。而且,不是只有科學家是創新的發明者,包括各種角色:農夫、衛生團體、政府、微生物…,集合在一起,這又回到Actor network的想法了。不同人看待東西的角度不一樣,所以要懂得使用不同角色能理解的語言,例如不要對農夫講專業名詞,而是用產乳量來解釋,這樣就會很容易被接受了!

  加一個額外的收穫,有時候聽了演講、上了課,覺得明明聽到很多有用的資訊,卻不容易變成自己的東西,但是蕭老師那天強調了,歸納三點,每一次都歸納!看似簡單的動作,可能就是因為少做了這件事,才讓腦袋裡的資訊不能全部連結起來。就像讀原文書時明明意思都懂卻常覺得少了點什麼,但如果用自己的文字,中文或英文都好,理解過後寫下來,才會真的記住剛剛讀了些什麼!

資四乙 汪佩妮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