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蘋果的滋味(何冠廷)

本周上課老師舉了「Get a Mac」 的系列廣告作為例子,我想應該沒有人不知道這一系列的短片吧?由此可見,它的擴散有多麼成功。最後我們在課程中的討論,將這系列短片的目標觀眾,定位在剛從PC轉用Mac的使用者。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可以用這些短片,向周遭還在使用PC的友人,證明Mac有多好用,當然也間接表達自己做了明智的決定。

下課後我思考了一下,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真的只是這樣嗎?本著實事求是精神,我在Youtube上把這些短片再看一次,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認為這系列短片,除了針對剛轉換到Mac的使用者以外,對不同的使用者應該也有不同的效果。

我先將使用者分成四類,再一一探究這系列短片,對不同使用者所發揮的不同效果。若以PC和Mac為兩極,畫出一道光譜,則可將使用者分類為PC使用者、跳到PC的Mac使用者(別懷疑,真的也有這種人)、跳到Mac的PC使用者以及Mac使用者。

PC使用者─震撼彈

這系列短片緊抓著PC的缺點(中毒、當機)猛打,並藉此凸顯出Mac(不會中毒、系統穩定)的優點,最後再消除PC使用者的擔憂(可同時運作兩種作業系統、Office在Mac上也能使用)。可說是在PC使用者的心中投下一顆震撼彈,並激發他們的好奇心:「Mac真的有這麼好嗎?」

跳到PC的Mac使用者─照明彈

對於那些跳回PC懷抱,重新面對病毒和當機之苦的Mac使用者,這系列短片宛如在黑夜中投射一顆照明彈,讓他們想起Mac的好處,提醒他們回頭是岸的真諦。

跳到Mac的PC使用者─子彈

人們有一種習性,看到好看的電影或者吃到好吃的東西時,會急著向朋友分享,此時他們也成了最佳的創新擴散者。這一系列短片,便成了剛跳槽的PC使用者的子彈,短小精悍,只要一發就可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他們只需要把Youtube的網址轉貼出去,朋友們自然一目了然。

Mac使用者─防彈背心

Apple的行銷策略近乎宗教宣導,先前「Think Different」的廣告,便將Apple的使用者定位成一群特立獨行的人(包括Steve Jobs自己)。所以這系列短片也傳達了Mac使用者的優越感(對照呆頭呆腦的PC),等於給了他們一件防彈背心,加強對Apple的品牌忠誠度。

這種英雄(Mac)打敗壞人(PC)的劇碼百看不厭,一則短片表達一個重點,也相當簡單明瞭。除了短片本身的設計優良以外,我認為還有一個外在因素,也間接促進了短片的擴散。那就是,幾乎所有的電腦使用者,都有用過PC的經驗(畢竟PC還是市場主流),因此每個使用者對於使用PC的不便之處,或多或少都有切身之痛。這段短片創造了經驗的連結,自然可以引發許多人的共鳴,使它在Youtube上被大量點閱,並且被翻成各國語言。

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看過Apple的個案,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Microsoft的使用者在『忍受』他們的電腦,但Apple的使用者卻是『熱愛』他們的電腦。」身為一個同時使用兩種系統的人,這段話無寧是我心中的最佳寫照。Microsoft對這些短片當然很感冒,所以他們也不甘示弱,找來一堆專業人士拍了「I am a PC」的短片,至於成果如何,就請各位自己看看吧!

I am a P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V7NoRjI0H0

另外,「Get a Mac」的系列廣告也拍攝了日本版,我在Youtube上搜尋了一下,發現日本好像是唯一重新找當地演員拍攝的版本,不知道這其中意味著甚麼?我推測了一下,可能是因為日本市場的規模很大,而日本人英文不好又排斥國外產品,因此才特地拍攝日本版,以增加日本人的接受程度。由此可見,Apple其實也蠻因「利」制宜的。

Get a Mac日本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LbfkbCeFek&NR=1

何冠廷,政大科管所碩二生,Mac使用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