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案例二專家1:張財銘 科技公司總經理


首先,我認為機器維修的課程不應該採用同步教學的方式。數位學習在推出的時候,它的賣點就是可以節省時間、成本、交通費等等。像思科等這些大公司,他們在初期使用數位學習的時候,看重的就是這種網路教學方式可以降低公司培訓成本,縮短培訓時間。但是,這些都是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考慮的,是考慮投資報酬ROI 、考慮成本。但是公司並沒有考慮這種教學方式是不是對員工幫助最大。在這個案例中,把這種維修的課程做成線上教材,提供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並解決時空的問題,我覺得這不一定是有效的。因為在維修課程中,互動是不是那麼重要,是值得懷疑的。

我認為維修是一個很機械化的流程,這些機器的零件都是標準化的,出了哪一類的問題,換哪一類的零件應該都是固定的,所以我覺得這種課程本質上,不需要互動和同步教學。我覺得需要互動和同步的課程應該是,那些需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時時調整進度的課程。但是在我看來,維修課程是很標準化的,不需要同步教學就可以進行。要知道同步的費用是很高的,而且同步教學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它的動態性很強,因此很難設計一個規劃良好的測驗,這樣就沒有辦法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同步教學非常不穩定。如果一個學員的網路不好,老師就可能需要停下來,這樣會影響到老師的教學心情。對於這麼制式化的教學課程,我認為沒有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同步教學是所有教學模式裡最貴、風險最高的。上課的時候,不僅需要老師授課,還需要技術人員在一旁提供支援。在學生方面,一旦他們在學習時遇到問題,他們不知道到底是課程安排出了問題,還是技術上有問題,還是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好,或者是自己能力太差。他們沒有辦法找出根本原因,因而往往產生厭惡的情緒。

另外,在非同步教學模式中,老師可以在每次課程之後加一個小測驗,以檢驗學習效果,或者讓學生提出回饋意見,這些都是同步教學模式裡無法做到的。我認為在欣利公司,他們使用同步教學模式的原因是他們買了Centra 公司的軟體, Centra 是一個同步的平臺。我們不必去討論Centra 背後的技術邏輯,只是我認為同步教學的方式不適合傳授維修知識。

其次,我認為教學的時間太長。在這個案例中,每個課程的時間是一個小時, 我覺得這是不對的。舉例來說, 如果我教學員使用Dreamweaver(一種應用軟體),我給學員上一個小時的課,然後問他們記住多少,我估計記得住的學員會是零。軟體使用和修機器一樣,都需要讓學員實際操作,我認為正確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講課十分鐘,然後讓學員動手操作提出問題,老師就可以及時解決學員的這些問題。

特別在欣利這個案例中,維修的機器很多都是新機型,學員連摸都沒有摸過,他們怎麼可能在一個小時裡,記住老師講的知識呢?我覺得欣利應該做一些模擬的教學課程,讓學員感受到要維修的機器,並且讓他們可以動手操作,時時提出回饋意見。

第三,我認為他們可以使用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PSS)。線上課程應該可以讓學員可以查找以前的上課內容。例如:學員要修理一臺機器,他可以透過搜索引擎去找到有關這個機器的修理技巧,然後很快地掌握這些知識,這樣他就不需要去麻煩其他師傅,浪費別人的時間。同時,欣利公司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回饋意見,做一個知識管理系統,記錄一些修理機器的訣竅,常見的問題診斷錯誤等等。這樣線上學習的成功率會增大。

第四,我覺得欣利公司可以引入適性學習方法(competence-basedlearning)。在欣利公司中,有不同層級的技術人員,譬如資深技術人員、一線技術人員。資深技術人員和一線技術人員需要學到的知識是不一樣的,對於資深技術人員來說,他們可能需要知道的是機器的運作原理,而對於一線技術人員,他們更需要了解的,可能是如何去修一臺機器,以及如何去操作。所以如果給這兩種人提供同樣的課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適性學習的概念就是說,在上課之前對學員的能力進行分析,把學員分段,為不同的學員提供不同的課程,並且這些課程都是與他們的工作相關的。

第五,我認為老師的教學技巧不高。線上學習有很多工具,老師可以用討論板、用小組作業,讓學員積極參與。但是在欣利的案例,老師只是改進了講課的技巧,卻沒有用到線上學習所提供的工具。我認為這是狹隘地使用線上學習。老師可以在同步教學的過程中,加一些小測驗,如果發現學員回答錯誤,老師可以讓這個學員說說他的看法,然後和其他學生一起分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這樣學員的積極性就可以被激發出來。我認為,單純的在線上學習的環境下,利用老師的個人魅力來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是太狹隘了點。

第六,我認為欣利公司應該意識到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在欣利這個案例中,老師上完一堂課,這個課程就結束了,下次上課的時候,大家再聚集起來聽老師講課。我覺得這種方法在線上學習效果不會很好。我覺得可以配合使用一些電子論壇或BBS 討論板。在這些電子論壇、電子社區裡,沒有老師,只有參與者根據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它的好處是給學員歸屬感。學員不僅可以從老師那裡學到知識,也可以從自己的同事、同學、朋友那裡,學到有用的東西。另外,在這種電子社區裡,老師還可以給學生虛擬的獎勵,譬如給一個「皇冠」或者給一朵「鮮花」啊,這些獎勵不需要是實物的,這種虛擬的獎勵也同樣可以給學生鼓勵。這種電子社區的討論方式,我認為,對同步教學模式是一種改進。在同步教學模式裡,老師還是扮演主動的角色,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課,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不需要飛來飛去。只要在辦公室裡,在電腦上聽課就可以了。但是學生還是沒有參與到課程中去。學生是不是在認真聽講、有沒有積極思考,這些老師都是在同步教學裡看不到的。但是在電子社區裡,扮演主角的是學生,如果有一個學員不積極參與,他看到其他同學都發了很多文章,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他會覺得很慚愧,因而也會迫使自己去積極參與社區裡的討論。因此,不管在同步教學裡做了多少花樣,譬如動畫、音樂等等,這些都是電腦的技巧,學員看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厭倦了。真正重要的是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我認為,引進學習社群是很有用的。

第七,我要談談配套的問題,譬如賞罰的配套等,這種賞罰的配套不一定是實物的獎賞或是懲罰,可能只是一種榮譽。例如:對於那些電腦使用能力強的、維修技術好的技術人員,他們可以做「小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日本的老師傅在網路上教學員修機器,新加坡的「小老師」就可以在課堂裡給其他同學做示範,對於這個「小老師」,他需要的獎賞可能僅僅是一個象徵意義的獎盃就夠了,這種榮譽感可以激發學員參與。

第八,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線上學習導入的曲線,一開始接受的人是「創新使用者」(innovator),他們是對科技最敏感的人,所以他們會最先嘗試新科技、新事務。接下來是「科技先鋒」(early adopter),他們對新科技有一定的好奇感,也會較快接受,再接著是「跟進使用者」(early majority),這批人占到科技使用者的30% 至40% ,這批人對科技的使用會收到「科技先鋒」的影響,如果「科技先鋒」認為科技的優點大於缺點,他們就會受影響使用這個新科技。所以,從「科技先鋒」那裡發現問題非常重要。科技要想成功地導入,就必須要讓這批人感受到科技的優點,感受到科技給他們帶來的好處。線上學習導入的曲線也是這樣的。所以,欣利公司可以從那些「科技先鋒」那裡,發現線上學習出現的問題,再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後,我認為欣利可以利用變革的契機導入線上學習。2002 年,當我訪問挪威的時候,對挪威電信的變革管理印象深刻。之前,挪威電信導入線上學習一直很困難。後來,挪威電信打算從現在的地方,全部搬遷到首都奧斯陸去,但是去新的地方,員工就要使用新的機器。所以挪威電信就為員工提供了一套線上學習的課程,教他們如何使用那些新機器。以前,員工一直認為不用線上學習,他們一樣可以從其他管道學到知識,但是這次線上學習是唯一的途徑,他們不得不用,而線上學習也自然而然地被挪威電信的員工接受了。我們還去拜訪過新加坡電信,他們要讓員工同時具備Inbound 、Outbound 和查帳的業務能力,如果掌握不了,就要受到懲罰。但是這麼多的知識在短時間是很難掌握的,因而新加坡電信就推出了線上課程,讓員工自己去看、去學。另一個例子是臺灣的復興航空公司,復興航空一直引進新的機型,飛行員對每一個新的機型都要進行培訓,如果沒有線上學習,飛行員就得到公司裡面去培訓,他們沒有辦法得到休息,但是復興航空推出線上學習以後,飛行員可以在家裡接受培訓,公司節省了管理費,飛行員也保留了休息的時間。所以,公司可以利用一些變革點來導入新科技。

你同意這位專家的說法嗎?

案例二專家2:Christopher Liu 首席顧問


及時視訊的重要性。我想大部分公司都是從非同步培訓開始的,這種方法已經用了幾十年了。在北美,一些公司已經採用同步培訓。在亞洲,許多公司在進行同步培訓之前,通常會搭配非同步培訓,這也許是因為亞洲人還是比較重視課堂教學。不過,從技術角度來看,亞洲人對及時視訊的需求更高。我發現,在北美的線上培訓中,很多公司都還沒有使用及時視訊,但在亞洲,客戶不僅要求在培訓中有及時視訊,有些客戶還需要寬頻和雙向視訊。亞洲學員還要求配有多個視訊螢幕,甚至雙向的高速視訊傳輸。目前,線上教學技術也廣泛地應用在遠端醫療,成為診斷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它可以讓醫生看到病人皮膚實際的顏色和紋理。更有人配製高畫質網路照相機,提供醫生可靠的醫療資訊。

技術發展趨勢。在我們這行中,許多公司都開始重新定位。那些以前銷售電傳會議系統的公司現在也用來進行線上培訓。現在幾乎所有公司都把業務拓展到跨國協同工作或者網路會議上。線上培訓系統的應用也更廣了,例如:我們可以用線上培訓系統來銷售軟體或硬體,或當作客服中心,幫助客戶解決問題。所以線上培訓系統不一定只能用在教學上。我們公司更把業務跨到顧問服務,我們除了系統導入外,也幫助企業藉由培訓重整工作流程,並解決在線上培訓前後出現的各種問題。

線上培訓已漸漸成為主流。那些大公司,例如微軟和IBM ,也都開始引進線上培訓。線上培訓已經逐漸變成企業電腦化的一部分。不久的將來,每個人都可以由他們桌上的電腦直接進行線上培訓。頻寬是最重要的技術問題。頻寬越寬,線上培訓的功能就可以運行的越流暢。相對於北美,這個問題在亞洲更為嚴重。在亞洲,一個地區總部的網路構架要支援517 個國家,這意味著學生必須要使用公共網路,或租用私人網路上線。如何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線上培訓,是我們最
普遍面臨的問題。

複合式培訓模式。線上培訓會逐漸發展成「複合學習模式」(hybrid learning model),「複合學習」將綜合多種教學形式,包括線上參考資料、同步或非同步網路學習,以及傳統的面對面教室授課。這個複合模式的設計會依照教學目標和內容來規劃。毫無疑問的,如果企業透過網路進行大部分的培訓,並配合二至三天的面對面教學,成本一定會節省很多。線上培訓可以提供豐富的理論,也可以傳授實踐型知識。這並不意味著線上培訓可以取代所有的實作課程。

有些企業分公司遍布全球,所以,他們需要更有效率的方式來進行培訓。我們已經從單一的獨立伺服器,過渡到擁有多點的企業級伺服器,現在又開始使用並行處理伺服器,這些技術升級是為了滿足跨國公司的需求。這些跨國公司希望有一個統一的培訓平臺。例如:歐洲銷售部也可以看到亞洲銷售部的課程。這些硬體升級,會使線上培訓功能更加強大。

我們這行的另一個轉變,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建了一套線上培訓工作流程,找出在課程開始前和結束後出現了哪些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進行產品改善以滿足客戶需要。例如:在線上培訓之前,我們需要知道誰會有興趣來註冊。在課程結束之後,我們希望收到學員的回饋。這些教學行政管理的功能,未來也都會加入我們的產品中。

線上培訓的障礙。變革是困難的,因為你引進的科技,會影響企業整體作業。員工必須改變他們已經習慣的工作流程。因此,變革管理十分重要,你要有一個強大的支援團隊。要想成功實施線上培訓,你需要取得許多人的支援,包括管理人員、培訓師、課程設計者、網路人員、
技術支援部門,以及使用者。沒有高層主管的支持,即使想見到專案負責人都是很困難的。
我們會在企業內部找出線上培訓的「擁護者」,透過內部行銷,幫助他們學會運用線上培訓。這種內部行銷可以幫助用戶建立正確的認知並激發興趣。內部行銷包括專案開始前的推廣活動,內部宣傳資料以及專案慶功會。

你同意這位專家的意見嗎?

案例二專家3:Leonardo Lee 投資銀行人資經理




「我不認為線上培訓會完全取代傳統教室培訓。課堂教學的優點是面對面的體驗,同學之間的經驗交流,以及現場互動討論。線上培訓則適用時間較短的課程,或強調資訊交流的主題。」操之過急。我認為欣利在亞太地區推動線上培訓有點操之過急。線上培訓美國是先驅者,流行的趨勢是採用線上同步教學。欣利以美國的標準來導入「教育網」是不智的,它忽視了語言的多樣性和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我們公司是先在曼谷、東京以及香港做了幾次數位學習的測試。由於頻寬問題,結果很不理想。我們於是停止這個計畫。幾個月以後,我們發現頻寬的問題改善了,所以就又重新啟動這個計畫。我們選擇在幾個國家先試用Centra 的線上培訓系統。我們把這些國家分為華語地區和英語地區,以避免語言障礙。欣利應該先在一個國家實施,成功後,再推廣到其他非英語系國家,例如韓國和臺灣。而且,欣利也應該認識到,某些國家基礎設施仍不完備,而無法全面推廣「教育網」,所以最好先在局部地區實施。

衡量標準不一致。欣利不應該因「教育網」在亞太地區推廣成功而沾沾自喜,而應該去考慮「教育網」到底有沒有真正被活用。我們不能因為很多人都在使用線上培訓,就認為系統是有效的,整個計畫是成功的。我認為,如果學員喜歡「教育網」的培訓方式,也向別人推薦,那
麼「教育網」才算是成功的。檢驗培訓方法是否有效,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和結束後安排一些有趣的測驗。這些小測驗不僅能激發學員的興趣,而且能凸顯出培訓效果。

我們曾經把Centra 標榜為一個「私人家教」,然後在公司內大力推廣。我們標榜這個系統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很多人因此把線上培訓看作是一種晉升的工具,因此樂此不疲的使用。其他部門的人也跑到我們部門,對線上培訓表示濃厚興趣。我們可以把學員接受度當作一個評鑑標準,用來檢視導入是否成功。

缺乏支持者。「教育網」所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欣利的講師並不懂教育方法,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如何去融合教育和科技,結果導致一系列問題。為了平穩系統的過渡階段,欣利應該給予學員全力的支持,包括上載檔案(為課前閱讀使用)、提供密碼,以及指導學員如何使用系統。

我們公司內部的學員都不是很懂科技的人。在最初和他們打交道時,我不得不「縱容」他們。因為他們對線上培訓並不了解,如果他們得等我下載講義,一定會覺得無聊。所以我給他們專屬密碼,讓他們可以自己去擷取所需資料。在課程開始前,我會將講義先發給他們。可能我寵壞他們了,但是如果我不這樣做,系統一定沒辦法成功導入。

缺乏動手做的培訓。第四個問題是,「教育網」對於需要動手操作的培訓幫助不大,而這種操作式培訓對於技術人員又是必須的。技術人員每天與複雜的電子電路打交道,但是「教育網」提供的培訓,卻不能協助學員因應這些多變的情況。線上培訓對知識導向的行業也許有用,例如我以前的公司(路透社)。但是,我認為它很難運用在水泥或紡織製造業。我認為,新興的技術如寬頻視訊會議,應該能為技術人員提供實作培訓,雖然目前這種技術的成本很高,但將來一定會降低。

不快樂的講師。最後一個問題是,講師對新科技不滿意,他們認為這會降低培訓的效率。我想欣利一定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也有講師會認為,線上培訓將取代他們的工作。我很難說服講師去接受線上培訓科技。在我們公司,越來越多部門的使用線上培訓系統,而不去上課了,我手下的講師也見無用武之地。我只能讓他們轉型,去接受這項新科技。

我認為,為期較長的研討會還是應該透過實體會議舉辦,這也可以給講師出差的機會。即使這可能意味著差旅費會增加,但偶爾的海外研討會卻可以讓講師精神抖擻,他們也就會更加投入工作。雖然我是線上培訓的支持者,但我不認為線上培訓會完全取代傳統教室培訓。課堂教
學的優點是面對面的體驗,同學之間的經驗交流,以及現場互動討論。線上培訓則適用時間較短的課程,或強調資訊交流的主題。

你同意這位專家的意見嗎?

案例二:〈學得越多、懂得越少〉 案情簡介




前不久, Centra 公司(見www.centra.com 網站)幫助新加坡欣利電 子(一家日本亞洲分公司)導入Centra 的學習平臺,名為EduNet(教育 網),是協助技術員提升維修能力。專案展開三個月後,也就是2005 年 8 月,技術人員對「教育網」的不滿使你倍感壓力。他們覺得「教育網」 限制太多,而且線上課程很無聊。一位技術員甚至調侃道:「學得越 多,就知道得越多,但知道得越多就忘記得越快,到頭來什麼都沒學 到;數位學習真的有用嗎?」

同樣的抱怨也來自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和臺灣。學員普遍反映「教育網」對於工作並沒有實質的幫助。在新加坡,副總經理渡邊拓一要求導入廠商劉逸夫在本週末提交一份報告。劉顧問必須向渡邊副總經理解釋,為什麼「教育網」無法促成有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