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案例二專家1:張財銘 科技公司總經理


首先,我認為機器維修的課程不應該採用同步教學的方式。數位學習在推出的時候,它的賣點就是可以節省時間、成本、交通費等等。像思科等這些大公司,他們在初期使用數位學習的時候,看重的就是這種網路教學方式可以降低公司培訓成本,縮短培訓時間。但是,這些都是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考慮的,是考慮投資報酬ROI 、考慮成本。但是公司並沒有考慮這種教學方式是不是對員工幫助最大。在這個案例中,把這種維修的課程做成線上教材,提供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並解決時空的問題,我覺得這不一定是有效的。因為在維修課程中,互動是不是那麼重要,是值得懷疑的。

我認為維修是一個很機械化的流程,這些機器的零件都是標準化的,出了哪一類的問題,換哪一類的零件應該都是固定的,所以我覺得這種課程本質上,不需要互動和同步教學。我覺得需要互動和同步的課程應該是,那些需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時時調整進度的課程。但是在我看來,維修課程是很標準化的,不需要同步教學就可以進行。要知道同步的費用是很高的,而且同步教學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它的動態性很強,因此很難設計一個規劃良好的測驗,這樣就沒有辦法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同步教學非常不穩定。如果一個學員的網路不好,老師就可能需要停下來,這樣會影響到老師的教學心情。對於這麼制式化的教學課程,我認為沒有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同步教學是所有教學模式裡最貴、風險最高的。上課的時候,不僅需要老師授課,還需要技術人員在一旁提供支援。在學生方面,一旦他們在學習時遇到問題,他們不知道到底是課程安排出了問題,還是技術上有問題,還是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好,或者是自己能力太差。他們沒有辦法找出根本原因,因而往往產生厭惡的情緒。

另外,在非同步教學模式中,老師可以在每次課程之後加一個小測驗,以檢驗學習效果,或者讓學生提出回饋意見,這些都是同步教學模式裡無法做到的。我認為在欣利公司,他們使用同步教學模式的原因是他們買了Centra 公司的軟體, Centra 是一個同步的平臺。我們不必去討論Centra 背後的技術邏輯,只是我認為同步教學的方式不適合傳授維修知識。

其次,我認為教學的時間太長。在這個案例中,每個課程的時間是一個小時, 我覺得這是不對的。舉例來說, 如果我教學員使用Dreamweaver(一種應用軟體),我給學員上一個小時的課,然後問他們記住多少,我估計記得住的學員會是零。軟體使用和修機器一樣,都需要讓學員實際操作,我認為正確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講課十分鐘,然後讓學員動手操作提出問題,老師就可以及時解決學員的這些問題。

特別在欣利這個案例中,維修的機器很多都是新機型,學員連摸都沒有摸過,他們怎麼可能在一個小時裡,記住老師講的知識呢?我覺得欣利應該做一些模擬的教學課程,讓學員感受到要維修的機器,並且讓他們可以動手操作,時時提出回饋意見。

第三,我認為他們可以使用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PSS)。線上課程應該可以讓學員可以查找以前的上課內容。例如:學員要修理一臺機器,他可以透過搜索引擎去找到有關這個機器的修理技巧,然後很快地掌握這些知識,這樣他就不需要去麻煩其他師傅,浪費別人的時間。同時,欣利公司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回饋意見,做一個知識管理系統,記錄一些修理機器的訣竅,常見的問題診斷錯誤等等。這樣線上學習的成功率會增大。

第四,我覺得欣利公司可以引入適性學習方法(competence-basedlearning)。在欣利公司中,有不同層級的技術人員,譬如資深技術人員、一線技術人員。資深技術人員和一線技術人員需要學到的知識是不一樣的,對於資深技術人員來說,他們可能需要知道的是機器的運作原理,而對於一線技術人員,他們更需要了解的,可能是如何去修一臺機器,以及如何去操作。所以如果給這兩種人提供同樣的課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適性學習的概念就是說,在上課之前對學員的能力進行分析,把學員分段,為不同的學員提供不同的課程,並且這些課程都是與他們的工作相關的。

第五,我認為老師的教學技巧不高。線上學習有很多工具,老師可以用討論板、用小組作業,讓學員積極參與。但是在欣利的案例,老師只是改進了講課的技巧,卻沒有用到線上學習所提供的工具。我認為這是狹隘地使用線上學習。老師可以在同步教學的過程中,加一些小測驗,如果發現學員回答錯誤,老師可以讓這個學員說說他的看法,然後和其他學生一起分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這樣學員的積極性就可以被激發出來。我認為,單純的在線上學習的環境下,利用老師的個人魅力來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是太狹隘了點。

第六,我認為欣利公司應該意識到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在欣利這個案例中,老師上完一堂課,這個課程就結束了,下次上課的時候,大家再聚集起來聽老師講課。我覺得這種方法在線上學習效果不會很好。我覺得可以配合使用一些電子論壇或BBS 討論板。在這些電子論壇、電子社區裡,沒有老師,只有參與者根據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它的好處是給學員歸屬感。學員不僅可以從老師那裡學到知識,也可以從自己的同事、同學、朋友那裡,學到有用的東西。另外,在這種電子社區裡,老師還可以給學生虛擬的獎勵,譬如給一個「皇冠」或者給一朵「鮮花」啊,這些獎勵不需要是實物的,這種虛擬的獎勵也同樣可以給學生鼓勵。這種電子社區的討論方式,我認為,對同步教學模式是一種改進。在同步教學模式裡,老師還是扮演主動的角色,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課,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不需要飛來飛去。只要在辦公室裡,在電腦上聽課就可以了。但是學生還是沒有參與到課程中去。學生是不是在認真聽講、有沒有積極思考,這些老師都是在同步教學裡看不到的。但是在電子社區裡,扮演主角的是學生,如果有一個學員不積極參與,他看到其他同學都發了很多文章,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他會覺得很慚愧,因而也會迫使自己去積極參與社區裡的討論。因此,不管在同步教學裡做了多少花樣,譬如動畫、音樂等等,這些都是電腦的技巧,學員看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厭倦了。真正重要的是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我認為,引進學習社群是很有用的。

第七,我要談談配套的問題,譬如賞罰的配套等,這種賞罰的配套不一定是實物的獎賞或是懲罰,可能只是一種榮譽。例如:對於那些電腦使用能力強的、維修技術好的技術人員,他們可以做「小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日本的老師傅在網路上教學員修機器,新加坡的「小老師」就可以在課堂裡給其他同學做示範,對於這個「小老師」,他需要的獎賞可能僅僅是一個象徵意義的獎盃就夠了,這種榮譽感可以激發學員參與。

第八,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線上學習導入的曲線,一開始接受的人是「創新使用者」(innovator),他們是對科技最敏感的人,所以他們會最先嘗試新科技、新事務。接下來是「科技先鋒」(early adopter),他們對新科技有一定的好奇感,也會較快接受,再接著是「跟進使用者」(early majority),這批人占到科技使用者的30% 至40% ,這批人對科技的使用會收到「科技先鋒」的影響,如果「科技先鋒」認為科技的優點大於缺點,他們就會受影響使用這個新科技。所以,從「科技先鋒」那裡發現問題非常重要。科技要想成功地導入,就必須要讓這批人感受到科技的優點,感受到科技給他們帶來的好處。線上學習導入的曲線也是這樣的。所以,欣利公司可以從那些「科技先鋒」那裡,發現線上學習出現的問題,再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後,我認為欣利可以利用變革的契機導入線上學習。2002 年,當我訪問挪威的時候,對挪威電信的變革管理印象深刻。之前,挪威電信導入線上學習一直很困難。後來,挪威電信打算從現在的地方,全部搬遷到首都奧斯陸去,但是去新的地方,員工就要使用新的機器。所以挪威電信就為員工提供了一套線上學習的課程,教他們如何使用那些新機器。以前,員工一直認為不用線上學習,他們一樣可以從其他管道學到知識,但是這次線上學習是唯一的途徑,他們不得不用,而線上學習也自然而然地被挪威電信的員工接受了。我們還去拜訪過新加坡電信,他們要讓員工同時具備Inbound 、Outbound 和查帳的業務能力,如果掌握不了,就要受到懲罰。但是這麼多的知識在短時間是很難掌握的,因而新加坡電信就推出了線上課程,讓員工自己去看、去學。另一個例子是臺灣的復興航空公司,復興航空一直引進新的機型,飛行員對每一個新的機型都要進行培訓,如果沒有線上學習,飛行員就得到公司裡面去培訓,他們沒有辦法得到休息,但是復興航空推出線上學習以後,飛行員可以在家裡接受培訓,公司節省了管理費,飛行員也保留了休息的時間。所以,公司可以利用一些變革點來導入新科技。

你同意這位專家的說法嗎?

8 意見:

Jamey aung 提到...

此專家所提到的學習社群,是我在看個案過程中一直有的想法。因為這讓我聯想到週遭最常用的此類網站,尤其是台大資工系的BBS(PTT),其中有完整的資訊分類。而我最常去的就是Food版,因為裡頭會有詳細的介紹以及使用的心得。
不過要推出此類網站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資料做為基礎(base),尤其要叫維修工程師將所處理的事記錄下來,是其非常不願意的,就像Software工程師只喜歡coding而不喜歡document,這樣就無法累積維修資料。
關於這點欣利可以有幾種做法:第一、胡蘿蔔政策,以寫的篇數和質量做為獎勵。第二、請人完成此類工作。第三、先由總公司委託一批人專責累積維修報告。
當完成以上的資料累積,進一步就是不斷地在公司裏做行銷,讓人慢慢去使用,或者可以先讓innovator先用,然後再慢慢擴散到其他使用者。
不過此處依然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語言的障礙。不過由於BBS是靜態的文字呈現。可以先以英文做為基礎,之後再依語言個別做建置。

強英

morpheousfox 提到...

我認同學習社群的概念,學習社群的建立是為了彌補非同步學習的互動機制,維修可以按照SOP step by step,同步不同步不是那麼重要,只是學習時若有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答,這時候,社群就可以發揮它的功效,讓群體之間彼此學習彼此成長。
而且,非同步教學還可排除掉語言的因素,讓知識傳遞順利,不管是英語系還是非英語系國家,都能根據熟悉的語言學習,加上國家的基礎建設不一定支援同步學習系統,非同步系統也可以錄一次,多次播放節省人力與經費,老師可以專注在教學部分,而學員也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不受空間和時間影響,所以我認同學習社群的建立可以增進學習成效,至於同步學習,當然更好,只是要在語言、頻寬......等等因素都配合下,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應。不管是哪一種,維修必須加入實作部分,類似測驗,確保學員真的有從課程中學習到東西。學到東西,讓維修這個活動能順利進行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互動、線上及時課程,能不能為知識傳遞加分,還是個未知數,至少就此案例來說,是個不好的效果。

鈞硯

yesfish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yesfish 提到...

看完個案,心中浮現的改善方案似乎與此專家有異曲同工之妙。
專家建議的學習社群,是利用電子論壇或是BBS討論版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透過同儕的影響力量,持續並延長學習的效果,凝聚線上學習的使用者參與感;而虛擬的獎勵更是能夠讓學生有"備受重視”且更願意學習的良性循環效果。
而我所想提出的也是類似群聚學習的方式,不過與單獨的線上社群有些不同。在此個案中,若將需要透過此方式的員工的重點放在”改善維修部門的人員”,則我認為若是能夠在線上採取同步教學之外,也能組成一個"實體"的學習小組,以彌補學習上的不足(由於實作對於維修人員來說是相當重要,同儕可透過實作討論的方式,加強學習效果);更進一步也可在各分公司培養獨立的小老師(若是系統與當地語言可能有所不同,員工吸收有困難,可透過語言能力較好的員工擔任,並不從組織外部聘用,並將優良表現列入獎勵中)執行建構學習模式,並將測驗實體化。透過線上同步與實體學習小組相輔相成,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將訓練成本降低,透過總公司全球統一的教材,再利用各分公司小老師帶領做實際的操作,也可將技術與知識做某種程度的"當地化"。
或許此想法有些粗糙,但仍是值得做更進一步的思考,畢竟在這特殊需要實作的"維修技術"上,或許並不是"完全"的適合線上同步教學,仍須要有配套措施的實行。而Christopher Liu所提出的複合式培訓模式,也許能夠將單調且學習成效不彰的單一線上教學,作更有效的考量。

思妤

chinkeii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hinkeii 提到...

我不同意張財銘先生提出:在線上教學後,透過「模擬」新產品,供維修人員摸索、實作的建議。

這個案有幾個前提:新產品快速研發速度增加、良好的售後服務是欣利(屢次打成新力莫非這是他本尊)的競爭優勢之一、還在各地推出版本不一的產品,如此使得維修人員必需熟知種類繁雜的電子產品維修。這部分,我認為可透過降低產品複雜性,在各地推出同一版本產品來改善。

維修人員所言「學得越多,懂得越少」,應不是對「技術研習」的抱怨,而應是對Centra的EduNet課程的不滿。因為EduNet雖考慮了教、學間的互動,仍是以教學者為出發點,從未考慮學習者的差異與特質——他們是一群對電器有高度瞭解的專業人士,一如個案所說,他們所需要的不過是技術文件——強調系統化、周延的課程設計反可能令他們厭煩、事倍功半。

因此,若在課前,透過原有的物流將新產品與技術文件都運到各服務中心,讓維修人員進行探索實物。(不必再模擬了)或許透過自修(也許是拆、組,或使用進而更熟悉該產品),讓他們帶著問題上教室,並結合網路互動討論,應該可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而事前結構的問題,也可讓語言問題迎刃而解,並鼓勵同語文者相互討論,重要發現則可(在不影響任何其他同仁的情況下,並做好多國譯文)發布。

陳景威

sedo 提到...

旭聯科技張財明總經理表示,維修是一個很機械化的流程,機器的零件都是標準化的,所以課程的本質上不需要同步或互動教學。但是我個人持相反的意見,我本身是機械背景出身,我們在大學時有一門課是工廠實習,包含了各式的大型車床、鑽床、CNC加工器具…等。每次上課我們都會有一個標準作業流程給我們參考,上課前老師也都會實做一次給我們看,在製作的過程有任何不懂我們都可以參考那張流程,也可以馬上詢問在旁邊的老師,所以理論上只要沒有出錯的步驟,每個同學做出來的東西應該都會是一模一樣的。然而實際狀況卻往往不是這麼理想化,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就是有些好有些壞,大家的成品品質參差不齊。

所以我認為技術維修就像我們工廠實習一樣,除了事前要有基本的基礎知識外,能夠動手實際操作過,親自體驗,在累積一定程度的經驗後,才能夠把理論真正應用到實務上,如果只有單純的紙上談兵,或是互動程度不高的教學,我認為對於這種相當重視技術的部門是相當不夠的。就像師徒制一樣,學習過程是要不斷的練習的。

因此為了節省教育成本所採用線上教學的考量點,我很贊同,畢竟省下成本意味可運用資源將會更多,但是中間互動的過程我認為不應該只有單純的講義PPT檔案而已,應該是把互動的的主角該放在學生身上,讓每個上課學員的手上都有一個需要維修的產品模型可供他們實際操作,他們可以親自動手,去發現問題的所在。這樣一來,不僅學習的印象會加深,提問也不用受限到同步的問題,在基礎建設不夠的國家老師可以錄下檔案再傳給同學,頻寬夠的國家老師可以直播的方式呈現,再參考講義。我想這樣應該是比較符合技術這個行業是要做中學的基本概念,又能配合線上教學科技的導入。

不過最後,我認為這是為了配合個案的解決方案所想出來的配套措施,真正應該改善的是產品一開始的品質。

個案中有特別強調欣利電子自1994年開始便開始著手打造「技術領先、服務至上」的品牌形象。並且該公司將「客戶忠誠度」視為能夠在競爭激烈市場上立足的首要任務。所以我認為該公司一味想要加強後段的維修品質,卻忽略了標語中提的技術領先,事實上應該是前段所需要重視的設計生產品質與跨國部門聯繫的管道加強。如果一開始的產品良率就有所提高,販售出去的產品送修率就不會這麼的高,節省的技術維修成本就可以降低,降低的成本便可讓技術人員參與公司內部的技術研討會,一同聚集探討,或是將省下的錢投資到技術交流平台的建立,讓技術人員可以互相分享交流專業技術,也讓維修人員和設計人員中間沒有代溝,公司有任何的新產品,維修人員都可以馬上了解產品規格、特性,甚至在開發產品初期就可以利用此平台一同和設計人員協同設計,真正改善產品本身的良率與品質。

彥輝

Thinker 提到...

大家對此專家的看法不一,對於他所提出學習社群的重要性,可以再進一步思考:社群雖然能讓學員互動,不過還要看學員要學習的是甚麼樣的技能,中間有無關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