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三個臭皮匠還是贏不過諸葛亮(王貞雅)

LESSON 1. NOKIA手機在芬蘭迅速流傳的啟發

創新之於使用者的關係,好比是災區的愛心便當之於受災戶。當大家對於現實面倦怠、疲憊,急於渴求新元素的加入時,第一個被送到災民手中的便當,不管扮相是好是壞,內在料理是美味或無味,總是能給災民最深刻的感動,也最滲透人心(知悉使用者痛點,先行者優勢)。

繼之而來的便當,會隨著時間流逝,飢餓的人越來越少而逐漸失去吸引力,讓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滿滿的愛心,拼命的創新,卻忽略了使用者的需求)。這時候除非創新者洞燭機先,改提供愛心飲料(藍海)取代便當(紅海)。否則再多的了無新意,也只是短暫的吹皺一池春水,隨即復歸平淡,「淡淡的來,不帶走一片雲彩」。

LESSON 2. 談趨勢科技對抗病毒的創新設計-團隊合作

每個人的思維受教育、生長環境的影響,迥然不同。就像散落在桌上每一個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樂高零件。當彼此能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的時候,創意就可以相對順利的被放大跟延伸。但萬一妳拿在手上的兩個零件,暫時怎麼樣也兜不起來的時候,千萬不要氣餒,趕快把眼光從手上的零件端抽開,放眼去檢視桌上其他琳瑯滿目的零件,也許只需一個轉接的橋樑,就能連結這兩個原本看似毫不相關的零件,也可以讓這兩個零件發揮最大的作用。這不也就是團隊合作最大的樂趣了嗎!

LESSON 3. 談趨勢科技對抗病毒的創新設計-三個臭皮匠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是朗朗上口的古訓,因為多人所發想出的創意,常可達到預期之外的效果。但如果三個臭皮匠的同質性越來越高,有一天會不會反而變成扼殺創意的限制呢?這就像趨勢科技幫超積電公司解決病毒威脅的思考模式,因為多是資訊相關人員,所以提出的解決方法常常很類似。相對的,如果這時候有跨領域的合作(ex.當天學姐所提出的圖書館運作模式),是不是有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呢?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2010/10/19 創新採納與擴散-3LL
科管所—王貞雅

大眾其實根本不需要(蔡齡瑄)

產品本身未必要持續創新

上課時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張圖,圖裡顯示產品創新到了一定尖峰後便快速下降,後期主要進行製程創新,老師問我們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之外,也以莎士比亞當作例子,為什麼莎士比亞的內容基本上不會再改變,那還有什麼是可以改變的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去想到一個說詞,對我來說,這個問題像是在問經典為何是經典一樣,一個經典作品,觀眾期望看到的內容基本上會與原架構一樣,也就是,對於經典本身內容創新的期望是不高甚或是沒有的。我曾想過類似的問題,但難以有一個答案,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至今仍深為人知,他會如此備受尊崇是因為它是第一個寫到這樣劇情的故事,亦或是它是出自於莎士比亞手中的關係呢?

這些問題都可以持續去做發想,但是除此之外,我想這個例子也提醒了我,很神奇地,有些產品不需要本身一直去做大幅創新也會大受歡迎,像是可樂它的配方也將近百年仍然不衰,這些產品基本上已經滿足了顧客的需求。有時候我們反而要注意是否還要持續做創新,我們會不會做了太多的改革但是忽略了大眾其實根本不需要呢?

動手做,具體化你的想法

為了趨勢科技的案子,我們除了用圖表示我們的想法外,也用樂高具體化實際的作法,我發現用圖畫用想的用說的很容易,但動手做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發現了「限制」,你必須根據你手邊有的東西盡量做出想要的實體。這讓我體會到要實行創新想法是不容易的,因為會有實際上的限制,要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情況下或是要如何能夠突破限制的情況下實行,動手做可以說是執行創新的第一步,藉由這個步驟才能夠比較真正去體會創新的困境在哪裡?痛點在哪邊? 進而能夠去解決問題,進行創新。

能夠看得見是重要的!

創新是否能快速擴散有以下幾點是可以去思考的,像是相對優勢、相容性等等,其中有一項是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就是「可觀察性」。以農業擴散的例子來說,許多農夫都要視其他率先試用者是否有更好的改善才會使用,過去提到過禁菸的例子(媒體的宣導)等也是,我認為「眼見為憑」在創新的擴散中是一個重要的思考點,當許多人都看到了成效或是大部分的人都在採用,創新的採納也會更順利的進行著。

傻眼的國中老師(周千玉)

LESSON 1. 超積體的創意過程中,讓我明白像這樣一個具有專業技術導向的工作,卻也因為如此技術人員常常會陷入僵固的思考模式當中。在設計的期間我們就是一個門外漢,即使什麼都不懂,只能藉由自己生活的體驗或各自的專長,發揮創意去想像這樣的問題要怎麼解決。原來時候真的想出解決問的卻是一個門外漢,運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往往是解決的第一步。

LESSON 2. 讓我傻眼的一題,國中老師最痛恨的一點?竟然是出題目。基於自己不是教改的學生,所以一時間沒有想到,一綱多本的問題似乎不只讓父母傷腦筋,也讓老師們難為頭痛,學生搞不清楚要念哪本還是全念了,畢竟考試制度依舊存在,這樣的改革究竟是再拯救教育還是扼殺呢?

LESSON3. 如何讓國中老師於課堂中,採用美國啟發式教學法?其實讓我想到的是自己國中老師,他就是採用美式教育,在課堂上引發大家說想法、辯論,帶領一些課外的小活動和課程結合,能交報告的不考試,沒錯課堂說的問題都發生了,父母的反彈、甚至是有些學生也反彈,認為只要把我安安全全的送上北一建中即可,這些都很多餘。我不能說老師的作法很好,但的確改變了我。老師總是把眾多週考的考卷全發下來,答案也一併給我們,只說如果你唸完了再寫這張考卷,沒有念寫了也沒有意義。至少讓我明白,不在為了考試而寫考卷,而是為了了解自己還哪些不懂的地方,給自己的一個交代,也讓我懂得自己的時間安排。

2010.10.19 Design thinking 科碩一周千玉

只緣身在此山中(孫曉雅)

1. 在某領域中的專家,有時是最難有創新的人

討論趨勢科技的問題時,學姐說資管所的同學不約而同的都提到了雲端運算裡的內部雲,而她認為提出以圖書館概念為模型的創意相當好,有時候因為對於領域較了解,所以很容易在技術層面上打轉,反而是局外人會提出「為什麼你們不這樣做呢?」的想法,實在是「只緣身在此山中」阿!總是注意到該用什麼技術和知識來解決問題,有時應該要退一步,反而才看的見問題的全貌,也可以用更不一樣的觀點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被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限制住了。

2. 自以為是的創新對使用者而言是無用的

老師在課堂中讓我們思考要如何才能使國中老師採用啟發式教法,大家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但沒有想到,國中老師最大的痛苦竟然是出考卷題目。有時候自己對於自己的想法或是創新都很有信心,覺得很獨特也很有道理,必定會被大家接受,但有時其實不然,因為使用者與我們扮演的角色不同,我們不是使用者,所以總會有一些自己覺得很棒的想法,但卻不是使用者覺得最好的。

難怪老師總提醒我們要找到使用者的痛點,若我們沒有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為什麼老師不用啟發式教法),而是一味的要使用者接受創新(要老師使用啟發式教法),也難怪這樣的創新無法推行。雖然創新不一定是由使用者所發明的,但如果創新不貼近使用者,不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只覺得是很棒的創新便強行讓使用者採用,這樣的創新一定不會成功。

3. 將想法具像化也是有難度的

每個禮拜接收到不同的創新任務時,都是相當抽象的問題,我們要把這樣抽象的問題先思考、分析過後,再激發出創新的想法,而老師也不斷讓我們把想法實做出來,從畫圖、剪貼到樂高,可是有時候即使有了想法,要想把具體的表現出來卻很困難!有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但這也是創新必經的過程,若無法將創意的的想法落實、具體化,這個創新就胎死腹中,無法擴散了。


創新採納與擴散 第五堂課心得
第五組 資管系四年級 孫曉雅

行為沒有對錯,但永遠有意義(劉于瑄)

創新需求任務(超機電)

在思考防毒軟體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第一個任務應是先定義問題(Why&Whom),之後再針對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但在大家天馬行空的提出各式方案後,似乎很容易又偏離了當初所定義的問題,讓人不禁思考:「這樣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很多時候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更別提之後創新的擴散了。

老師在每次的討論後都會問我們:「如果是你,你會採納此創新嗎?」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讓自己針對創新結果能不斷反思的問題。

勿忘人的基本需求

我們知道「行為沒有對錯,但永遠有意義」的道理,可對我而言真正困難的是找出「具代表性的行為意義」,就像面對「如何摸索出真正痛點」一樣的難題。記得法蘭瓷董事長陳立恆先生曾說過的:「其實我們都是在找尋那人類最初也最原始的共通點,也許是對美的感受,也許是…。」要如何能真正體認那人類的基本需求,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分析23-28歲研究生採納IPHONE 4的可行性

看到此問題當下的第一個反應,是想要將這23-28歲的研究生再做一個分類的動作,就像同學在辯論過程中討論到「貧富差距」相關的議題,課堂中我們比較最關心的是「Whether affordable or not」的面向,但我認為對新科技產品的開放程度以及產品的可擴散性等議題也是可以加以討論的。暑假為一個IPHONE軟體進行行銷活動開發時,過程中便提到竹科園區便是一個具有潛力發展的指標,因為其在產品的購買、接納與擴散的部份,是具有某種程度的代表性的。這讓我了解到明確的定義目標客戶在行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10/19 創新擴散與採納 3LL(劉于瑄)

老狗變不出新把戲(林青青)

LESSON 1、未成熟市場的創新較成熟市場的創新容易

課堂中所提到諾基亞的例子,透過滿足使用者未被滿足需求(如:易於辨認的彩色手機、便於移動通訊),加上相容性又相當的高,使得其在芬蘭能夠一舉成功。該例子的發生時期是手機尚未成熟的早期市場,使用者末被滿足的需求相對地顯而易見,因此小幅度創新即可取得很大的市佔率。但時至今日,手機市場中各品牌群雄割據,各式各樣的功能、樣式花招百出,實難有令人相當驚豔的創新出現。而且在此一市場中早已存在規格上的主流設計,太過於天馬行空至與主流設計不相容的創新也不易於被採納,有點落入“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的困境裡,我想這也是本堂課中HTC創新任務的困難點所在。

LESSON 2、過度的創新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一旦市場出現了主流設計,與主流設計不相容的產品異軍突起的機率就少了許多,此時通常會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開始往降低成本的製程創新的方向來努力。除了主流設計的出現外,通常此時市場中消費者的需求多已被滿足,後讀的新創功能往往超過了使用者的需求,造成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Jim Utterback的這個理論讓我想到了小筆電的例子,當電腦的CPU愈來愈好、多工運算的能力愈來愈強、軟硬體的發展已經超越了許多使用者對於電腦的要求,小筆電的出現就是為了讓這些初階使用者能夠以更實惠的價格,取得一台“夠用就好”的電腦。當使用者的需求已被滿足時,過度的創新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LESSON 3、來自於非專業的創新

從次此創新任務的結果,讓我們發現很多好的創新不一定是來自己專業的人才,就像哈哈學姊說的,有資管所人才參與的組別中,創新方案的技術成分相對的濃厚,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大同小異。或許就像一種當局者迷,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往往會一直的在圈圈內打轉,很難跳脫既有的框框去審視整個問題, 就像韻如那組提出使用圖書管理系統的方法來著手解決超積電的痛點,就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去看這個問題。這次的評分結果讓我體會到抓住問題的脈絡,在創新發想的初期,比了解技術還來得重要。


2010/12/19創新採納與擴散3LL
98科碩甲 林青青

上樑不正,下樑歪(劉家齊)

Why Innovation?

這次上課老師提到了「過度創新」的概念,說明在S曲線轉折之上的創新,其實並非必要的,因為此時就算不再做創新,使用者也會用此產品。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注意是否真的有必要做創新?畢竟創新是很花費時間和成本的。

於是我回想生活中是否曾做過過度創新的事情,就想到以前做網頁設計的工作。我們工作團隊有一次設計資料庫,為了讓搜尋速度加快,花費了不少努力終於達成「我們」心裡想的效果。不過,當我們滿心歡喜,帶者成果自信滿滿的向客戶結案時,不管我們再怎麼強調我們做的事是多麼難得先進、高品質,客戶仍是冷淡以待,其目光卻聚焦在我們團隊不認為是重點的美感設計上。

當然,這樣的結果或許還包含者許多商業上的原因,但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那時的確在資料庫結構上做了過度創新。再進一步問自己,那下一次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呢?畢竟當局者迷,我們很難確定是否已經到達了那個S曲線的轉折點阿。

我的想法正如同老師上課時一直強調的一樣 ------ 多貼近消費者!

上樑不正,下樑歪

產品出問題,有時候是因為結構、制度問題而導致。上課時老師舉了電子收費ETC為例,說明遠通為了應付設計不當的合約,廠商急於回本,導致推廣效果不彰,而且再怎麼在這架構之下提出解決方案,似乎都是無效的。這種根本性的問題最難發現,也最難被事前考慮到。於是,我想起了老師所強調的Design Thinking概念,才發現全面性思考就像是蓋房子一樣,不該只把工人一股腦丟進工地,盲目的在室內敲打,而是也該配置人員站在房屋外面監督,以一種心理學常提到的「半涉身、半抽身」概念觀看,才能及時發現房子是否直立,避免上樑不正下樑歪的情況發生。

Cross Over

上課時提到了hiphop文化,我可高興的呢!大學時期我不以課業為重,整天浸泡在「次文化」(if you must say)之中。我們因為跳舞聚集在一起,聽音樂、聊天、喝酒,我得到認同。而在這個「次文化」(let me phrase it again)之中,每個人個性迴然不同,連喜歡聽的曲風、做的事情都大異其趣,甚至還有台北市管旋樂團的團員也是我們的好友,而唯一相同的是對彼此的包容。老師說rap會擴散的這麼快,是因為它能結合不同的文化,而我認為,之所以能夠結合不同的文化,就只是因為「你很好,我也很好」的尊重而已。這也是我現在的生活態度。

創新擴散與採納(五) 3 Lesson Learned
劉家齊

新酒舊瓶理論(劉憶蓁)

Lesson 1:新酒舊瓶理論

人們接受創新,有一部份是因為創新的概念與人們既有的認知差異不大,因此假使把創新藏在既有的認知裡面,可以增加創新的接收度。

如何讓國中老師於課堂中採用美式啟發教育?要解決此痛點必須去思考如何理解老師的想法,並把這些觀念放在新政策裡,例如假使老師怕麻煩,政策就可以朝向準備充足的補充資料以減少老師搜尋資料的時間。因此與其強迫別人接受新觀點,還不如去瞭解別人為什麼不接受新觀點,瞭解別人的觀念與想法,並把新觀念融合在此觀念與想法裡面,進而創造出雙贏的局面。

Lesson 2:改變意識型態將有助於創新的接受

從課堂中討論ETC的個案可以發現,不管降低價格或是新方案都無法誘使某一特定人群使用ETC。要使這群人使用ETC,就必須改變他們的意識形態,但是通常意識形態是最難改變的,它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是誘因無法克服的。個人覺得假使碰到這類型的阻礙時,可以找出群體的意見領袖來深入分析產生意識形態之原因,找出可能改變的方法,最後給予意見領袖好處,使他能利用他的人際關係網路來推動意識形態的改變,讓群體接受創新。

Lesson 3:實地考察是調查,必須處處質疑

既有的觀念都認為實地考察就是到當地詢問一些當地人,觀察並記錄事情,可是真正在執行時並不是那麼簡單,在考察時必須對任何事都存著質疑,對訪問者的每一句話抱持著懷疑,訪問者有可能會受到個人主觀價值觀或是因為要與當地社會融合而回答違背的想法。因此就如同課程上所講的,實地考察並不是新聞採訪,必須對每一個細節做懷疑,盡可能的蒐集資料,對每一筆資料做詳細的探討與質疑,從中找出蛛絲馬跡,更進一步找出創新的元素。


科管碩一 劉憶蓁

不要否定自己過去(陳佩妤)

我覺得新酒舊瓶是一個很有趣的理論。我從來沒有想過,其實我們所有新接受的想法大部份都是套用到我們原本的架構,或是稍微調整這個原有的架構來接受新東西。這在創新的擴散和採納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若是不去考慮舊有的東西,拼命要人們接受新東西,那只會造成更大的阻力,但是若是能搭上舊有事物的順風車,創新將會暢行無阻啊。

這個禮拜的小組創新專案是為趨勢科技解決三個痛點。但是一開始的時候,我們這組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因為我們對於這方面完全沒有任何概念。其中一位資管的女同學提出了她之前有討論過類似的個案及他們當初想到的解決方案。

要不要直接照那位同學的意見呢?可是這樣就沒有創新啦。因為那就是一般工程師會想到的方法,但是那也會是一般駭客可以想到的方法。因此我們還是決定要用外行人的角度來提供創新的方案,可是後來卻被質疑了許多執行上的不可能點。所以說,或許外行人可以提供獨特的創新看法,但是若是沒有稍微的知識,卻會淪為天馬行空無法實現的空話。

最後上台報告的組別,運用了某位學姊原本的所學,發展設計出一個創新的發案。我覺得十分的厲害,兩件不搭嘎的事情,卻可以套用在一起。這必須要對自己原本所學融會貫通,才能在緊要關頭發揮作用。所以說,絕對不要否定自己過去一點一滴的學習,那在未來都有幫助。

永遠不要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後悔。

科管一 陳佩妤 G3

一定的幻想(陳宛渝)

1. 這次討論到例子中,提到黑人的饒舌樂受到白人青少年的歡迎,以及老師所提到的例子,曾經有學生引進許多的品牌,由於定位成潮牌而受到歡迎。在探究為何這些創新受歡迎的同時,我突然發現,我一點都不喜歡饒舌樂,也不喜歡潮牌風格的衣物。於是,我換個角度想,是什麼原因造成我不愛這些東西呢?結果,回想起來,我發現我也不愛去夜店、KTV等地方玩樂。

我從小,就不太喜歡大家都喜愛的東西,大家都一樣的結果,有什麼樂趣呀!因此,我認為造成創新擴散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同儕之間強大影響力,尤其是對於渴望獲得其他人認同的青少年來說,造成的影響是更深遠的。所以,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會認同這樣的創新,也許是那些對自己特別沒有自信的人會快速的採納。過了青少年時期,青人、成年人對於創新的採納,我想是更困難的,這時大家會比較希望的是,表現出自己的特色。

2. 關於iPhone4的分析上,讓我想起我當初選擇購買iPhone3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方便隨時上網,以及有許多的有趣遊戲可以玩,但實際使用後,才發現不如當初想像的好。手機主要的目的是打電話或是傳簡訊,其他的功能其實是附加的。但因為iPhone是無法更換電池的,當使用較多的遊戲或網路功能後,很快就沒電了,導致最後無法使用主要的功能,感覺似乎有點本末倒置。

然而,在購買前,我無從得知這一點,對它抱有一定的幻想。我想這也許可以稱上iPhone手機的相對優勢,甚至是蘋果系列的產品皆是如此,透過媒體和人群不斷傳播訊息,不斷的說多少人購買,多少人在排隊等候,使人們對此項商品具有一定的想像空間,最近新開幕的uniqlo也是一個例子,數年前我去日本時在當地逛過,其實只是很類似台灣的平價品牌的地位,只是差別在於留行性多了一點點,但引進台灣後,我覺得有點過於瘋狂了,透過媒體不斷打廣告,我認為也賦予了這品牌多餘的幻想。

3. 這次討論的案例是趨勢科技對抗病毒的例子,從最後的結果中,提到許多資管背景的人,都會選擇利用雲端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是有一組利用圖書館管理書籍的概念為出發點,做些改變,而變成管理病毒的出入,來達到對抗病毒的目的。聽起來似乎十分有趣,有蠻有吸引力的。

於是,我發現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對於問題的解答,也許可以獲得一個新的想法,我想這也是最近強調跨領域整合的重要性。然而,利用不同思維的方案,實際上的可行性有多少,這也是我十分好奇的問題,但不論可行性如何,至少都提供了另一個想法,經過改良、修正後,也許可產生另一個新的方向。


創新的採納與擴散心得
科碩一 陳宛渝

對象根本就不是我(王志桓)

1. 極短時間內的思辨整合能力

老師常在上課的時候丟出一個小實驗,如本周的如何讓國中老師採用美國啟發示教育,然後開玩笑地說:「你們只有五分鐘的時間討論,要解決這個30年來的教育問題。」想當然耳,無論解答多有創意,或許只能在教室裡面孤芳自賞,真要解決這問題,所需要討論的時間恐怕是五分鐘的千百倍不只,還不包含實際執行面恐會遇到的問題。

不過我覺得如此的訓練方式,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對於一個事件/個案,能夠有通盤的了解,進而整理出脈絡並提出解決方法。如同研究所入學考試的管理個案一樣,如何在90分鐘內,面對各個你不熟悉的個案,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整理脈絡,接著依照題目的問題,提出你邏輯性的構面分析以及解決方法,道理是如出一轍的。我想這也是科管所想積極培養學生的類型-快、準、狠。閱讀、思考速度要快;找出藏在細節裡的魔鬼要準;一語道破問題的源頭,提出解決的方法要切中要旨,要狠。

2. 每個人都是創新擴散的目標對象?

課堂中大家對於iPhone4能否在研究所族群中擴散的看法,後來變成滿有趣的結論:Price Matters. 也或許可以從KAP斷層來分析這個結論。以我自身為例,我想對於iPhone的創新我是沒有接收不全的問題,非但不排斥嘗試,反而還非常躍躍欲試,但我仍然沒有購買iPhone。

回到頭來,的確還是Price Matters. 但其實觀看APPLE的策略,它是想開發出可以直覺、方便使用的手機,但它可沒說是每個人都可以affordable的。定價策略多半反映了品牌價值以及美學設計,但很明顯,它鎖定的目標顧客是高階頂級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所以在討論iPhone能否在研究所學生中擴散的問題時,雖然這樣想好像很奇怪,但是否我能夠反思,也許,iPhone,或者Apple的策略、創新,擴散的目標對象根本就不是我呢?

3. 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的關聯?

如下圖,產品創新後期創新能力很低,多半是與產品被統一規格所導致,而製程創新後期仍能保持較高的創新度,則是因為由於產品被統一規格後,大家競相改變製程,期盼在製程中突破,使得成本降低、或增添產品附加價值淨額創造更多利潤。

但是,是否是因為產品統一規格化後,才開始競相在製程上面創新呢?由下圖來看,兩條曲線的交叉點,是否有可能是因為,當製程創新達到某一個成熟度以後,才導致產品被快速的統一規格化了?

教育改革不易(楊純芳)

ETC的擴散,如何成功?

民眾因為不想多花錢裝設OBU,為了提升OBU裝機率,政府對遠通下最後通牒。對此,在課堂上大家想了各式各樣的解決方式,但其實,遠通早已有了自己的解決方式。

遠通推出每個月以20元的方式供民眾租OBU,擁有這台機器的民眾可以在國道使用費上享有95折的折扣。如此一來,只要這位民眾在一個月內經過十次收費站,所省下的錢就可以與OBU租金抵銷。(和沒有使用ETC的民眾相比,雖然花同樣的錢,但卻可以快速通過國道收費站。)在這樣的方案下,遠通OBU的裝機率很輕易地通過政府標準,並確定在兩年後全面實施國道ETC收費。

國中生啟發式教學

對於要求國中老師用啟發式教學教導學生,首先就應該從「上游」開始要求,譬如改變考試方式,或是從教材更動。因為學校的考試壓力逼迫國中老師盡可能將考試資訊「填充」到學生腦中。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要老師用啟發式教學,帶領學生一同思考,需要花太多時間,因此大多老師不願意接受。

我認為,要改變一個教育體制有非常大的難度,因為這牽涉到大家對教育的觀念、自身經驗與未來學子的發展。家長尤其是最難說服的一群人,因為他們往往寧願用最保守的方式教導自己的孩子,而不想以創新的方法來做實驗。這也是教育改革不易推行的原因。

Jim Utterback教授還是老闆?

Jim Utterback一邊當教授,一邊開公司,在學生還沒畢業時,學生可以在Jim Utterback所成立的公司實習。特別的是,他為了學生開公司,提供學生動手的實作經驗。這樣的想法很有趣,也很大愛。在台灣,雖然很少看到有相關的例子,但其實到企業實習的功能與成果也是和Jim Utterback的情況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好好把握實習的機會,相信這樣的身體力行,同樣可以達到學習的效果。

創新採納與擴散_2010.10.24
科碩甲99 楊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