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對象根本就不是我(王志桓)

1. 極短時間內的思辨整合能力

老師常在上課的時候丟出一個小實驗,如本周的如何讓國中老師採用美國啟發示教育,然後開玩笑地說:「你們只有五分鐘的時間討論,要解決這個30年來的教育問題。」想當然耳,無論解答多有創意,或許只能在教室裡面孤芳自賞,真要解決這問題,所需要討論的時間恐怕是五分鐘的千百倍不只,還不包含實際執行面恐會遇到的問題。

不過我覺得如此的訓練方式,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對於一個事件/個案,能夠有通盤的了解,進而整理出脈絡並提出解決方法。如同研究所入學考試的管理個案一樣,如何在90分鐘內,面對各個你不熟悉的個案,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整理脈絡,接著依照題目的問題,提出你邏輯性的構面分析以及解決方法,道理是如出一轍的。我想這也是科管所想積極培養學生的類型-快、準、狠。閱讀、思考速度要快;找出藏在細節裡的魔鬼要準;一語道破問題的源頭,提出解決的方法要切中要旨,要狠。

2. 每個人都是創新擴散的目標對象?

課堂中大家對於iPhone4能否在研究所族群中擴散的看法,後來變成滿有趣的結論:Price Matters. 也或許可以從KAP斷層來分析這個結論。以我自身為例,我想對於iPhone的創新我是沒有接收不全的問題,非但不排斥嘗試,反而還非常躍躍欲試,但我仍然沒有購買iPhone。

回到頭來,的確還是Price Matters. 但其實觀看APPLE的策略,它是想開發出可以直覺、方便使用的手機,但它可沒說是每個人都可以affordable的。定價策略多半反映了品牌價值以及美學設計,但很明顯,它鎖定的目標顧客是高階頂級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所以在討論iPhone能否在研究所學生中擴散的問題時,雖然這樣想好像很奇怪,但是否我能夠反思,也許,iPhone,或者Apple的策略、創新,擴散的目標對象根本就不是我呢?

3. 產品創新與製程創新的關聯?

如下圖,產品創新後期創新能力很低,多半是與產品被統一規格所導致,而製程創新後期仍能保持較高的創新度,則是因為由於產品被統一規格後,大家競相改變製程,期盼在製程中突破,使得成本降低、或增添產品附加價值淨額創造更多利潤。

但是,是否是因為產品統一規格化後,才開始競相在製程上面創新呢?由下圖來看,兩條曲線的交叉點,是否有可能是因為,當製程創新達到某一個成熟度以後,才導致產品被快速的統一規格化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