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創新劣勢(羅元皇)

要穩?還是要快?

巴斯德在擴散他的微生物理論之前,花費了漫長的時間與等待。但以現今的科學界來說,大家注重的其實是自己的名聲,以搶先第一個發表論文為目的。好比當初DNA研究就同時有三組人馬在競賽,最後由華生與克里克拔得頭籌宣布雙股螺旋結構,贏得DNA之父的美譽。巴斯德雖然用盡心思讓微生物這個概念成功的擴散出去,但我想這套方法在現今變化如此迅速的環境中,除非能改進其速度與效率,否則能發揮的場合我想是相對有限的。

創新演化論

上課時老師提出一個概念「創新劣勢」,正因為創新的與眾不同,是對既有結構與觀念的挑戰,才會發生就算是好的創新,仍有擴散失敗的可能性(就如以前提過的德拉沃克鍵盤)。生物的演化其實也有類似的例子,達爾文倡導物競天擇,若真如此現存的物種想必都是最理想的生物,然而,事實上近年遺傳疾病患者卻是有增無減,藥物進步使得原本要被淘汰的基因苟延殘喘下來,利於生存的基因重要性卻相對降低。好的東西一定會廣為流傳並延續?我想這機率並不如原先想像的那般高。

推廣不只是推廣

推廣人員狹義來說只是個創新的載體,把新的概念推廣到接受者身上。但對接受者而言,對於兩者的區別有時並不是那麼清楚,或是在意。想像我買了一個iPad,事實上我使用的是它所提供的功能,iPad只是這些服務的載體。但假設市面上有一個產品,我們姑且叫它lpad好了,它有著比iPad更好的品質,更強大的功能,但就因為它不是iPad,所以沒什麼人想會去買他。大部分人接受不接受,決定的關鍵其實只是iPad這個載體(推廣人員),它的功能(創新)好壞根本就不在乎。我想在某種程度上,接受者是去評斷推廣人員,而不是評斷創新本身,來決定接受創新與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