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找自己兒子做實驗(陳宛渝)

1. 關於MAC和一般筆電的廣告中,除了將主打的顧客放在剛轉換成MAC電腦的人,希望藉由這些使用者,將創新傳播更快。但我認為應該也有針對到Apple的愛用者,因為使用Apple其他產品的消費者,我覺得有些共同點,是較年輕的客群,以及對3C或是新事物的敏銳度高的消費者。MAC這個廣告,以我第一次看,又不是MAC的使用者時,我同樣會去思考MAC這個廣告的意涵,加上對於Apple其他產品的認識,也許方便我去尋找到廣告表達的意涵,或是更容易搜尋到相關資訊,也許在下次換筆電的時候,或是在受不了其他品牌筆電有問題時,很容易就想到MAC的筆電,轉而更換成MAC。因此,其實這樣的廣告內容,只要在短短的時間點,能夠吸引到消費者,造成消費者的好奇,且去尋找答案,其實也算是成功了。

2. 在微生物之父巴施德的推廣案例中,其實我以前讀過他相關的故事,只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這次從創新的擴散角度出發,又看到不同面向的巴施德。在推廣的過程中,巴施德尋找皇家科學學會協助,聯名發表文章的例子中,除了加速創新的擴散,並聯合許多人支持他。但我認為也許同樣也是找他們背書,不只讓他們沒有反對巴施德創新的理由,因為聯名發表過的關係,也利用這些知名學者的支持,更加深他理論的可看性,也許他的理論一開始沒有現在討論的那樣神奇,而是在重量級學者的加持後,塑造出更驚人的研究成果。

3. 同樣是在巴施德的例子中,我發現了一個十分類似的案例,也是疫苗防疫的概念應用,只是差別是在於用於人身上,巴施德是應用在牛身上。這個例子是天花的疫苗,在推廣應該是比巴施德更困難的,因為人更難找到自願者,於是科學家找了自己和朋友的兒子做實驗,獲得了成功的實驗結果,也順利的將創新推廣出去。然而,找自己兒子做實驗的行為,實在是十分的大膽,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創新的推廣速度是很快的。

但我會思考,到底為什麼科學家要選擇如此大膽的方式?我認為主要是巴施德有一個類似的例子當先行者,因為科學家很有信心自己的實驗結果,而做出大膽的試驗,也可能是因為是自己的兒子,所以特別小心和注意。亦或是根本只是個幌子,故意選擇這樣的方式,希望引起話題,甚至是比用在牛身上更大的話題,而實際上的真實性可能就有待確定了。我是比較相信後者,畢竟,科學也是選擇性後的結果,並不是完全理性和真實的,但是,天花疫苗發明對醫療的進步,以及所帶來的助益,絕對不能因此,而有所抹煞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