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位置不一樣,腦袋就不一樣

陽明生化博二 佘光堉

這堂課中我聽到三點有趣的事。

1 老師所提及的系統化。像抽屜一樣的東西。當我們針對一種議題提出許多看法時,可以回頭去觀察,這幾種看法是屬於針對哪一種系統。當我們針對一個議題要開始討論前,我們可以先瞭解有哪幾種系統可以開始探討。先看哪些抽屜,再從這幾個抽屜中取一些東西出來。說不定,當收納和抽取有順序性的組合時(先抽再收、先收再抽、再收再抽、再抽再收……),發想的結果可能會精彩。也許吧!不試試看也不曉得。

2 同學所提到的,「位置不一樣,腦袋就不一樣」。這句話在課堂上引起不少的討論。我好奇的點在於,即使腦袋不一樣,又是哪方面?常常有社會上的案例說有些人中了樂透之後,他們的腦袋確實變了,只是變得更會花錢而已,所以又回到原本的財富水平。轉到這次案例而言,即使職位上升了,變的會不會是只有自信心而已呢?抑或是充滿了名符其實的智慧?

3 老師最後解析時提及「有目的的合作」。這堂課中,同學們提出的解決方式,多少都符合實際總經理的策略。但是比較少打到要害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忘掉了「有目的的合作」。所以當老師提到總經理各別對行銷頭子和資訊長「曉以大義」的時候,突然茅塞頓開:「啊!就是這個!」我們每一組都有導向「有目的」,比如砍掉50%經費、10%獎勵等等、也導向「合作」,所以提出了組織一個跨部會的討論。但「合作是需要目的的」這個關鍵點卻沒有命中。就像是球雖然是被擊飛了,卻不是命中甜蜜點一般。

今天課程中哪一句話影響了我?

在解析案例時老師提到的,「正本清源」四個字。我非常讚賞這堂課中第四組同學們的建議。除了他們是唯一一組提到生產部門之外,也只有他們把矛頭指向原料項目太過零亂。而包括我們的另外三組,早就已經被轉移焦點到政治鬥爭上面去了。能夠發掘問題的「源」與「本」,而不受到目前甚囂塵上的鬥爭,真的是獨具慧眼。

反思今天課程,我有三點心得分享受。

1 不自覺的預設立場。

當聽到第四組報告的同學們提到時間相關的因素的時候,我自己覺得非常的「新鮮」。原因是在於我自己在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並沒有刻意去想過這個案例發生的時間背景,光光是認為是電腦公司、新加坡,就覺得是最近的事情。這是屬於一種不自覺的預設立場。可怕的地方就在這裡,我壓根都沒有想過是什麼時候發生的,竟開始著手在思考怎麼解決問題了。忽略一些事情,有時候被稱為效率,有時候則是盲點的代名詞………

2 我的耳朵能聽見聲音嗎?

這個想法是上禮拜案例的回音。不是專業經理人的我這種角色,在提出想法時,仍然會很期待團體內同伴的認同,好的方面就是自己盡可能的絞盡腦汁做思考。但有時候會過度膨脹,認為自己的想法應該要被採納。回到家後,整理想法時重新回憶,更覺得上禮拜案例的經理人實在不簡單!特別是當自己懂得愈來愈多的時候,應該是對自己的想法特別有自信,但是那位經理人卻能放下自己多年「功力」,轉而傾聽年資又淺、經驗又輕的意見。從認知的角度看人類行為,人類的天性是傾向害怕不熟悉的事物,最常做的反應就是先挑出那些事物的負面價值,但那位經理人是如何「反人性」的接納呢?

這種類似事情在日本動漫名著《棋靈王》裡面也有過。天才棋手佐為因恨而自殺。後來靈魂附在虎次郎身上,虎次郎願意提供身體讓佐為下棋(當時虎次郎的棋藝已經很高超),後來成為本因坊秀策;但是換成進藤光為宿主的時候,反而就認為應該讓自己下棋(進藤光不會下棋就遇到佐為,才一路成長)。

從這兩個事情,我自己要引以為戒的是,「知道更多的人,正是因為時常接觸不同的意見,而懂得少的人,以為懂得多,其實忽視更多。」

3 系統化思考如何練習

老師課堂提及的「堅若盤石」的工程師去學設計。到底「思考」或「想法」這種東西是不是方法論和工具可以完成的呢?我覺得這應該是日常生活中就要養成的一種習慣,環境則是輔助習慣養成的因素之一,這門課加上同學間的互動就屬於這個。這幾天私下去借了迪波諾的書,看了感覺是比較屬於方法論。養成習慣的這部份也不是書本上能輕易學到,總還是一個好的開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