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WHY五次,重新定義想法(劉憶蓁)

Lesson1:「WHY」×5,重新定義想法

人們對問題的第一個回應,通常不是內心真正的想法。人們生活在團體裡,通常會被外界干擾與影響,有時候為了配合周遭人,不自覺做與週遭人相同的事情,亦或是當局者迷,看不清事情本身的問題,進而定義錯誤。例如之前申請facebook帳號,當別人詢問為什麼申請時,第一個回答為由於裡面有很多遊戲可玩,可是當深入再詢問自己有哪些遊戲好玩,才發現自己其實不常玩遊戲,原來自己申請facebook只是為了與同學之間有所聯繫,而不是最初的原因,因此5WHY可以讓人們更瞭解別人內心的想法。

Lesson2:關心社會邊緣人?

為什麼要關心社會邊緣人?在課堂上有提及到,當社會都不關心邊緣人的時候,會形成社會亂源,我同意這個觀點,因為當這些人不被社會重視,就會做出一些反社會的舉動。假使以國家去關心這些邊緣人的角度來看,政府有時候要真正去了解為什麼這些人會成為邊緣人?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例如政府補助社會邊緣人,但這只是給他魚餌而不是教他釣魚,當有一天政府不再補助,還是會成為社會亂源,或者是些人明明可以融入社會卻只領補助。因此平常大家可以做義工關心社會邊緣人,但也必須做出詳細的配套措施來關心社會邊緣人。

Lesson3:永遠的創新者?

創新者不可能永遠都是創新者,他有可能在某些議題上是創新者,但是在某些議題上是落後者。創新者會因為議題面向或者是時間而改變,沒有永遠的創新者。假使照以上敘述推論,一個人是不是在某特定時間點上可以是創新者也可以是落後者,擁有雙重身份?例如他在科技上接收創新但是在社會議題上不接受。那麼怎樣才能明確定義一個人是創新者?是一個人接受很多創新,只有某一個議題沒有接受,就是創新者?還是以個案來定義?此觀點可以讓人反思,知道定義一個人為創新者比想像的複雜很多。


科管碩一 劉憶蓁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