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案例四專家2:Leong Chen-Sung

「你可以透過讓用戶了解系統的用途,來使負面影響最小化,並逐漸扭轉局面。當教授們看到系統被廣泛應用,人們就會逐漸對系統產生信任。觀念的改變能透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取得,而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

為了應用新的資訊系統,我們首先必須識別利益團體。一旦識別了利益團體,系統的目標和約束條件就應該被傳達給利益團體。利益團體應該參與系統最初的可行性研究與涉入後期實施階段所有的發展過程。

在「雅典娜」案例中,從計畫到實施開始,不滿和沉默的用戶都被拋棄,系統的推動和約束條件也沒有被傳達給這些人。在商業環境中, ERP 專案通常涉及到組織的所有部門。為了成功應用ERP ,所有部門都應該參與可行性研究、測試和開發。在「雅典娜」案例中,技術開發者在傳達約束條件和期望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好。根據我作為技術開發者的經驗,有時我們沒有做詳細的討論來了解用戶對系統的期望。如果從一開始就沒做這項工作,執行者和用戶會對系統有不同的期望,最終系統不能滿足任何一方的期望。

在「雅典娜」案例中,用戶的期望沒有被滿足。執行者(政策制定者和系統工程師)對專案有很高的期望。他們期望「雅典娜」能夠被教授和學生用作研究和教育軟體的平臺。但是他們的期望與系統的其他用戶(不滿方和沉默方)的期望不一致。多數教授沒有看到這套系統的必要性。「雅典娜」更是對他們研究工作造成干擾。在INSEAD ,很多教授對於應用技術也有類似的顧慮。一些教員對使用技術不感興趣。雖然也可以使用PowerPoint 幻燈片和繪圖模型系統,使用黑板、粉筆和OHT(投影片)仍然很普遍。

在商業環境中,把專案的期望傳達給高層管理者是資訊長的責任。系統實施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商業環境決定的。在學術機構情況會有所不同。例如,在INSEAD ,管理者對於科技系統的應用權力有限,教授比管理者權力更大。教授對於什麼專案可以實施、什麼專案不可以實施有很大的發言權。

技術侷限是「雅典娜」失敗的另一個因素。技術不相容影響了平臺的穩定性。最初的技術困難給人感覺是系統不能滿足需求。但這可能給人留下了「雅典娜」不好的印象:這個平臺不穩定。這樣,使用者從一開始就對系統產生了一個負面的印象。

任何試圖挽救「雅典娜」的顧問公司都會陷入困境。在過去七年中,用戶認為平臺不可靠的印象早已形成。工程方面可以迅速改變,但觀念只能逐漸改變。學生必須認為「雅典娜」是一個有用的工具,而不只是用來發電子郵件和玩遊戲。

要解決「雅典娜」的問題,需要採取一個自上而下的方法。這案例中有三個資深教授在推動該專案。他們應該把系統的目標和期望告訴所有人,讓用戶了解系統的用途,以使負面影響最小化,並逐漸扭轉局面。當教授們看到系統被廣泛應用,人們就會逐漸對系統產生信任。觀念的改變能透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取得,而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在INSEAD ,我們沒有任何資訊系統和「雅典娜」類似。最接近的是KMP(Knowledge Management Portal ,知識管理入口網站),我們用它來整合線上研究和教學資料。如果教授有任何需要,我們就會派專人來協助他們使用系統。目前應用很廣泛,但也有教授不願使用。我記得一件事。在KMP 上有一個案例建構工具,但一位教授堅持只用他自己的工具。在這種情形下,你很難改變教授對新科技的態度。你不能強迫教授改變他的習慣。

INSEAD 是很企業化的組織。但做為教育機構,我們也面臨限制條件。對任何一個項目,確定了利益團體後,我們都會與他們溝通,根據優先順序解決他們關心的事。我們目前正在引進一個標準化平臺,這個技術平臺能滿足學生錄取、行政管理、財務控制和教學協調等需求。我們組織培訓課程,讓用戶了解系統的主要特徵和侷限。在首次展示之後,我們從關鍵用戶那裡得到回饋,根據回饋調整並測試系統。系統在最後展示前,會經過兩到三次修改。這樣,用戶不會感覺他們的回饋被忽視了。在「雅典娜」一案中可以應用同樣的觀念,使更多的用戶參與系統改良。

為了評估系統的成功,我們使用統計資料。系統用戶數和業務量能告訴我們系統導入是成功還是失敗。在商業中,資訊系統的效果是由它對基層的影響來衡量的。

5 意見:

湘瑾 提到...

該專家認為要解決「雅典娜」的問題,需要採取一個自上而下的方法。但事實上,雅典娜原本就是如此施行才失敗的,基本原因是在下的使用者:學生並未理解到使用這套系統的好處,即使是教授也由於技術不穩認為該系統不可靠。任何平台的推動,都該先考量到使用者的想法,因為他們才是真正能夠使系統發揮效用人,而非一味地由在上位者來宣傳系統的功能,特別是這種影響層面廣大,又牽涉到未來市場價值觀感的系統。
若此系統在導入前就能夠先測試,獲得一些回饋,並可利用建議結果來做先行宣傳,改善後再引進,可以減少排斥。而現在仍可以由下而上的來推動,成立學生小組進行系統使用推廣,當學生認知到系統的功能,教授們也會感受到系統的便利,漸漸的該系統才會被接受。不過更該思考的是,這樣的系統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否真的有助益?或是只是一種增加困擾的工具?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雅典娜的推行,並非是技術面的問題,而是在於使用者心理上不接納它,或是排斥這個科技,因此如果從技術面改善,或是從制度面來下手,並非或有好的成效抑或是產生反效果。

因此,可以從幾點下手:第一,正式的溝通管道:透過宣傳,協調,會議等正式管道來溝通;第二,非正式的溝通管道:重視這股私下人拉人的力量,醞釀出使用雅典娜的文化;第三,使用者真正的感覺:真正讓使用者感覺到實用,變利,於教學上的幫助性;第四,化解雙方的隔閡:如透過跨部門跨領域的加入來改良雅典娜,或是加入專案上的推行。

如果能夠達成使用者是主動、發自內心,而不是被迫或被動的來使用這樣科技,在推行上或許會較為順利。

科管碩一 郭軒志

tryanderror 提到...

Leong Chen-Sung先生提到,可以透過讓用戶瞭解系統用途來使負面影響最小,且對系統產生信任。但我認為教授們在心理已經產生排斥的情況之下,不會同意任何的說明。

為什麼教授們會在心理上排斥呢?我想原因就在於他們(「低級」用戶)不懂得操作雅典娜計畫的工作站系統,於是教授們就會想聘僱助理來協助教學進行,但導入小組又不支援相關經費,那些所謂「低級」用戶的教授們,便覺得導入小組處處掣肘,目的只是想讓工程菁英們自己玩自己的。因此把系統的目標和期望告訴所有人,讓大家瞭解用途,這樣自上而下的方法,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為「科技框架」以成。

所以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應該是要先釋放出「雅典娜計畫」是要幫助那些非工程學院的教授與學生們,這樣的訊息;同時也要協助「低級」用戶們學會使用系統,或是提供能協助使用系統的助理,讓他們從中得到真正的好處,當「低級」用戶們認為自己也是雅典娜計畫的得益團體之後,自然就容易接受這個系統了。

駿義

Donald 提到...

在雅典娜案例中,很明顯,開發者並沒有追求使用者的用途,他們只著重新技術的開發,但諷刺的是,新技術固然有助取得學術領導地位,但對使用者來說,技術平台不相容反倒使新技術的優點不被凸顯,取而代之的是不穩定的新系統,加上不是每個人都熟悉於電腦系統,自然多數人對雅典娜不會產生認同感。

其實對學生來說,95%的使用率已經代表一定程度的成功,但若是教授不願配合的話,雅典娜也只能被學生拿來打電動遊戲,所以關鍵點是教授而不是學生,但個案中又提到,教材開發對教授升等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對於關鍵使用者沒有提供誘因,而只是一廂情願的相信大家會喜歡新技術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認同Leong Chen-Sung先生所言,應該要由上而下,和教授溝通實際需求,技術不是重點,重點是滿足教授的期望,當雙方價值觀不同時,當然要以使用者為中心,Leong Chen-Sung所說『資訊系統的效果是由他對基層的影響來衡量』,就是這個意思,技術開發者必須退讓一步,了解教授需求來調整系統,同時也和學校爭取使用雅典娜教學的教授的獎助,讓雅典娜的擴散率能從教授下手,由上而下,扭轉技術本位,洗刷不易親近的標籤,才能夠讓雅典娜起死回生,不再悲傷。

鈞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