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案例二:〈學得越多、懂得越少〉心得二

組員: 古佳玉、徐百威、李承陸、吳彥輝、葉思妤

本周的個案:「學得越多,懂得越少」,是有關於學習平台的學習者/講師介面是否有待改進與如何提升學習成效的問題。有鑑於上次個案的學習:解決問題前先釐清背後的問題。因此本小組在一開始討論即從”定義問題下手”。我們認為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如何讓維修人員學會維修技能,進而延伸到如何在產品發展階段,利用設計提升以減少後端的維修成本。

在此架構下我們認為應將此學習平台定義為「研發人員、維修人員與講師的共同知識平台」,將各階段遇到的問題藉由此學習平台,將任何人所遇的問題回饋到平台上,以利知識與經驗交流,並降低再犯錯的機率。除了線上學習平台外,再配合維修人員適用的”實踐模式”,透過同步/非同步(由分公司依其基礎設備選擇)的”集體”錄影帶上課方式,下課後再輔以讀書會討論模式,增強學習者的學習動能,並透過知識與心得交流,增加學習成效。而錄影帶除了原先關於基本維修知識外,也建議由總公司成立”教學部門”,透過講師維修技術人員搭配演出的維修教學帶,讓各公司的維修人員都能在可能未碰過實體產品的前提下,而有動態的範本參考。

透過老師與助教再次剖析問題與了解個案實際如何解決方案後,本小組也有些心得與回應。首先我們認為在提出個案前,應該了解學習的內容與學習者的情境與脈絡,確定應透過什麼樣的學習模式,學得什麼樣的技能。利用此分析做為設計基礎,再配合合適的學習過程以達最佳學習方式。而我們也為本次的個案做了檢討:首先本組太低估技術人員可能遇到的問題,由於維修部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新的,透過經驗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因此首先理解維修的脈絡,應該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此外本組也太低估日本公司功能性部門之間的隔閡,譬如由於組織過於僵固,維修與研發可能是沒有辦法協同設計。而本組也認為或許認知上沒效率的方式,可能在實行成效上最好的。例如:把大家聚在一起看錄影帶,要配合眾人時間可能是沒效率且成本更高,相較於自己在自己的位子上看,可能來的方便許多。然而個人透過電腦的學習效率,反而是更低,因此在操作上的便利(個人看電腦便利於集體學習)可能並不代表人情上合理(集體學習的互動性使學習成效較高)。因此本組最後認為:透過虛擬與實體的結合,考慮學習氛圍與學習的脈絡才是最有成效的學習方法。

1 意見:

Thinker 提到...

在企業實務發生的問題,都是多元且複雜,所以我們要學會用許多角度來看問題,過去的理論就是告訴我們可能有哪些角度,要學習善用理論,但不要被理論所限。加油!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