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案例四:〈悲傷雅典娜〉心得三

第三組(思茜、佳玉、宛婷、景威 )

在本次的案例裡,我們遇到的是有關教學知識平台導入的問題,和之前的案例有些相像的地方,我們試著不要掉入以往的窠臼,試著用反向思考的方式,想由挖掘真正問題的所在。

本周的心得是即便理解故事的第一層脈絡,脈絡之下仍會有背後的故事。我們目前討論的個案,常常是計畫推行者和方案接受使用者之間的利害衝突。威爾森領導的「雅典娜」推動專案委員會,是以技術為導向,他們相信只要建構出「雅典娜」完整的教學系統,也就是技術面的問題克服了,教授與助教們就會使用這套軟體,甚至會有「百花齊放」的效果。而主要的反對者─教授和助理,則是因為缺少轉化新技術的驅動力和面對升遷等壓力的交互關係,而對系統有所排斥。

有了過往的經驗,每組都試著從使用者的角度來幫助在MIT推展系統。有些小組已開放授權以外部以吸引內部的團結與認同,或是以工學院為「頭」來以論文獎勵的方式導入,大家雖然都很有創意可以似乎都還是會有執行上或是想法上的困難或不足。

我們認為「助教授的職場情境」就是雅典娜沒法在MIT順利推廣的原因。但在進一步思考如何調整「雅典娜」的用途時,雖考慮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我們卻受限於框架:大學課程應該多元、而教授總有自信地獨到見解。

我們都理解助理教授對升等的迫切性,卻走進背後的第二個陷阱,認為升等是需要多方資訊,而忽略了「減低授課時數」這個需求。「思維的框架」讓我們被固有的意識型態限制,也可能是我們對教授或是助理的需求和工作背景比較不熟悉。因此,這周課程告訴我們,除了理解脈絡,也要注意脈絡之後的多重選擇,要理解背後的最重要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