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案例一:〈乏人問津的專家〉心得 (三)

組員 陳景威 王思茜 楊淇筠 吳信憲 劉宛婷

我們一開始雖盡量避免掉入陷阱,把「產品正確率」而非「準確家採用率」視為目標,發展出三道防弊措施:選出有科技背景業務、鼓勵業務採用準確家、並讓生產部門也加入檢核。

但是我們都依循個案受訪者所言,忽略了個案沒寫的百克公司樣貌,把「錯」歸咎到正在爭執不休的業務行銷部與資訊部,未從源頭解決訂單出錯的問題,因此設計出一道又一道的防弊措施。

然而,其實個案有若干暗示—「準確家」設置初期或許未聆聽使用者的意見,但第二版已朝此方向修正—遮蔽在部門主管的交互指責與隱然的權鬥之中。

真實的企業樣貌也是如此。我們瞭解到,組織內的問題「因」與「果」連動不已,以百克公司為例,產品多如牛毛才是使訂單出錯的理由。我們都該如「不用數字的研究」所提出的,不斷追索「why」,至少五次。若進一步思考,為何百克公司要發展出這麼複雜的產品線(來砸自己的腳)?也許這就是該公司的競爭優勢之一,可能要提出的解決方案又不一樣了。

先前的知識反框限了思考。有組員提出過去接觸的公司「不可能出現這類問題」,無形中忽略了這個可能性,從專家的意見中,更能看出人們都容易從個人經驗與專長思考問題,我們該練習拓展思考的廣度,找出隱身在各種細節中的「兇手」。

0 意見:

張貼留言